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借贷百科 >行业资讯 >金融国策的核心是利益
楼主
来源:《财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古以来,利益就是“普天之下”社稷运行的核心。很高兴看到,时吴华先生的新著《金融国策论》,将利益视作联接金融与国家的关键纽带。正如书中所言,国家安全、社会发展之根本在于保障公民的利益与安全,全民福祉就是国家利益,而金融作为调节利益最有效的手段,天然就具有国策的属性,发展金融并保障金融的安全就是现代国策的核心之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影响国家利益的方式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多元、作用更加深远,金融国策的地位也就更加凸显。正因为如此,《金融国策论》的出版是十分及时和重要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金融与全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复杂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而有助于实现中国、乃至全球整体利益的优化。读毕《金融国策论》,我深刻感受到,从金融利益角度理解国家政治、社会、外交和经济问题,往往能想得更加通透。金融国策的核心是利益,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金融是衡量利益的时代标准。何为利益?利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显性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价值观的、宗教的等等。在今天越来越金融化的世界,这些多种利益到最后都可用金融载体来度量,或者说可以用终极通货度量衡——货币来度量。虽然许多事物,比如宗教利益、文化利益、情感还不能与货币完全挂钩,但一般性货币之所以叫“通货”,就在于其作为价值度量衡的通用性。人类社会的货币化进程带来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催化剂,鉴于此,当我们说一个国家为自己利益而努力时,相当程度上等于说是为其金融利益而努力,是为其货币化的利益而努力。对于了解现代经济的人而言,这是一种直观的、具体的理解方式。
第二,金融是争夺利益的和平方法。自私是人类的天性,利益最大化也是国家的本能。自古以来,利益争夺是个体间、族群间,也是国家间互动的主题,之前争夺方式多以暴力、战争为手段,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金融作为一种和平手段已经成为主流。文明最为基本也最为具体的指标是:当人与人之间出现分歧或发生利益冲突时,是用野蛮暴力还是用和平手段解决。社会越是野蛮不讲理,纠纷发生的频率会越高,人们也越倾向于用暴力解决利益分配、规范秩序。文明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国家间暴力的毁灭性威胁限制了人类直接用武力争夺利益的可能,而金融作为显性规则秩序下低物理对抗、高智力博弈的利益争夺手段,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并使用。
第三,金融是调节利益的有效手段。国家是人组成的,国家利益虽然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加总,却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人的本性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包括物质享受、权力地位、社会地位、精神感悟、各类机会等。问题是,资源是有限的,权力资源就更少,不可能每个人的欲望都被全面满足。这些有限的资源、地位、机会必须靠某种指标和某种机制来配置,也由此规范人与人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社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资源配置格局都代表一种秩序,只是在不同社会里决定秩序即资源配置格局的坐标会不同。从战国以来的中国历史来看,“义利之争”就是资源配置的秩序之争。一种主张是以“义”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以亲情友情、信仰价值和纲常规则来配置资源以及实现人际互通有无。另一个主张则以“利”规范人际关系、建立社会秩序,具体体现为以明码标价的货币化交易达到资源配置。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商业化进程有些起色时,士大夫就对人们越来越“向钱看”感到不习惯,引发新一轮“义利之争”,而每每“义”压过“利”的结果,就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潜在下降,这是近代中国经济逐步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交换错综复杂、形式多样,靠非市场、非金融的手段来协调配置已经越来越不可能,或者就是低效、缺乏动能。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表明,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的运转核心,也是有效调配社会资源、优化全局利益的有效选择。
第四,金融是无关阴谋的利益机制。《金融国策论》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从利益角度分析国家战略,得出了“国家利益尽是阳谋,无关阴谋”的重要结论。近几年来,国内很流行阴谋论,特别是喜欢把金融、货币等都加上“战争”。阴谋论虽然吸引眼球,但本质上是站不脚的,而且也极其危险,对中国的发展不仅无益,还像智力鸦片一样,使人智力麻木,让人不会去挖掘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的本质,阻碍中国金融现代化、市场经济现代化的进程。阴谋论喜欢把金融和战争相提并论,而战争是基于强制力迫使另一方接受施暴方的安排,金融市场所基于的却是交易双方的自由选择:你如果觉得不合适,或者如果你有其他选择,或者你能做得更好,你可以不接受或者要求改变交易条款,没有谁强制你必须接受,没有人拿枪顶着你的脑袋,如果你不做这个金融交易就将你干掉。把任何基于自由自愿选择权的竞争关系说成“战争”,掺杂进阴谋的噱头,都属于混淆概念,没有建设性价值。此外,阴谋论及其引发的道德评判还有一个潜在的巨大危害,它让人们感觉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像阿Q一样沾沾自喜,进而使自己失去在学习中进步的机会,不能掌握竞争制胜的技能。科学精神从本质上是去迷信化、去阴谋论化的,探究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金融是一种科学机制,与阴谋无关。
第五,金融是共同利益的实现保障。国家是有疆界的,金融却没有,这实际上赋予了金融在全球化时代促进全球利益实现的能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本质上也是为了实现更广大国家的共同利益。从这个角度上看,究竟是美元、欧元还是人民币来当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关键要看哪种安排最有利于整体利益的实现、更能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一国货币是否能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市场竞争,看哪个国家更有长久稳定的制度保障,哪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让国际社会更信任、更安全,看其是否具备保证其货币价值、购买力的方方面面制度与经济要素。当美元、欧元、人民币和其他货币,互相之间有同等机会去竞争的时候,从国家主权基金到各国外汇储备、到全球很多有钱的个人和企业,都自愿去选择何种货币资产,这种货币就是核心货币。现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核心货币还是美元,我们该做的,不是指责美元霸权,而是去问为什么其他货币没有在竞争中胜出。人民币现在没有达到美元的高度,不是别人的围堵,不是任何人的阴谋,更不是暴力压迫的结果,而是市场的选择所致。我们的金融,还有短板:资本账户不开放,本国人民币投资市场不发达,利率汇率没有市场化,等等。只有加强自我建设,改变金融抑制的状况,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度和作为储备货币的程度才会不断提高,才能成为优化全球利益的中国力量。
总之,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利益之争,包括显性的和无形无色的利益之争,金融国策的核心是利益。阳光之下,利益之争无关阴谋,只与自身的能力、技巧和智慧息息相关。对于中国而言,如何用好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崛起,既是个关键命题,又是个紧迫难题。解决问题,需要具备足够高度的专业性建言,而这,恰是我郑重推荐《金融国策论》的原因。
作者为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