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条记录 1/1 页

查看: 2016 回复: 0

刘胜军:互联网金融解决融资难题 拯救中国梦 [复制链接]
电梯直达 
stronger 管理员

主题:143 帖子:53

等级:1分

发消息

发表于 2014-12-12 15:57:32 只看该作者

楼主

网贷之家讯 12月6号上午9时,由P2P网贷行业门户网贷之家联合新华网主办的“2014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行业峰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本次峰会邀请到全国“一行三会”金融监管部门相关领导、行业顶尖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和媒体等,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监管,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发表演讲。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

刘胜军表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生的改变和进展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挺乱,但是仍然要鼓励或推动,如果没有互联网金融的存在,中国的金融体系可能会更乱。中国目前的大的经济环境要求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良好的融资环境能帮助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以比较合理的成本得到金融服务,这对创业和创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表示,相对于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在GDP中所占的不到100%的比重,中国的250%实在太高,中国的银行业的所有制结构使效率变得低下,金融体系若不能发挥给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渠道这样一个起码的功能,就是金融压抑的表现。为什么会压抑,主要是有两个问题没有处理好,第一、该管的货币没有管好现在M2占GDP比重已经超过200%、210%左右,这和我国靠货币推动增长的模式分不开。第二、把不该管的企业微观融资活动管死了,这是导致今天很多金融问题的一个根源。目前金融管制或金融压抑已经变的越来越不可持续,造成不可持续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首先,严重的融资难或融资贵使得中国梦变的非常困难,很多人想创业或创新的人没办法得到合理的融资;

第二,利率的双轨制导致或加剧了资源错误的配置,使得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出现众多乱象和问题;

第三,金融压抑影响了国民收入分配。金融影响着居民的收入的提高,进一步影响着消费水平,最后阻碍中国经济实现顺利转型;

第四、金融风险不断在积聚。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金融改革,简单来说就是把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去管,把货币管住,把微观的融资活动放开,这就是一个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互联网金融有表现出它特别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加快了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利率的市场化倒逼银行利率市场化,以便留住存款人;

第二、改善了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质量,互联网金融大大提高了客户的体验,它不断创新,对传统的银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第三、打破了国有垄断,2005年出台的36条及2010年出台的新36条未能打破民营资本的玻璃门,但互联网金融做到了,阿里银行和腾讯银行的设立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阿里银行和腾讯银行未来或许会颠覆整个中国的金融业,它带来的金融创新将使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第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减少了优化了目前的金融体系;

最后、互联网金融和现阶段的银行实现了很大的互补性,互联网推动了金融领域的混业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

针对目前倍受关注的P2P高利率问题,刘胜军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太低,不能优化资源配置,整个经济还处于一个下行的周期,去杠杆的压力还比较大,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企业可能会被淘汰,这样的话就导致很多高风险的企业去融资,所以造成了利率的居高不下。另外,由于国家的征信体系太落后,P2P平台也很难识别了解贷款人的信用情况,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放大了金融风险,也导致利率很难降下来。

同时他认为,P2P利率如果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整个中国经济无法承受,所以必须打破P2P担保的机制,去担保化势在必行。

最后,刘胜军就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 互联网金融要被当成一种正能量,坚信监管部门动作如加快,出台更多监管细则,发展中的问题就能够被解决;

第二、 代表利益博弈的监管不应该成为保护银行的一种手段,而是应该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平等公平的竞争为出发点;

第三、 实现透明监管、底线监管和负面清单的监管,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保证透明度,使监管变得更容易。

第四、 监管不应限于管,还应帮助突破行业瓶颈。比如征信体系的问题,假如央行征信的数据库做到开放、社会化、创新,那整个互联网金融和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最后刘胜军表示,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要给正规金融机构的创新松绑。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并非水火不融,未来有一天,中国的银行可能会变成互联网银行,而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将来也可能会获得银行的牌照,一切都是有可能的,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态,去改革及创新。(网贷之家 文/谭倩枝)

1 条记录 1/1 页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陆 | 注册  

Copyright©2012-2015年版权所有 广东恒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 粤ICP备14000496号-4